镜海心得#7|徐杰:学术领域也有“皮包公司”和“企业家”之别
我曾在“镜海心得#1”里提到,学术研究既要重视广义经验的积累(读书、听课,学术讨论等等),也要重视悟性的开发和善用。应该努力在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观察和描写的基础上,敢于和善于在理论上把自己的结论推到宽视野、高格局、大框架的极致,甚至把话有意说过头,让结论具有可证伪性,走完学术探索漫长征途的这最后一公里,靠的主要就是悟性。
日前陕西师范大学邢向东教授和我澳门大学同事陈忠教授在一个学术场合提到“语言研究要努力走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今天想说的是如果能走完学术研究的这最后一公里,我们就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学术品牌和学术标签,就有可能成功实现从无资金、无人员、无办公场所的三无“学术皮包公司”转型升级为有理想、有情怀、有文化、有格局的,且可以将此代代传承的“学术企业家”,只不过经济企业家传给子女,而我们“学术企业家”则是传给学生,延续学术命脉。不然难免人走灯灭,曾经带给我们升职和奖金的论文和著作时间一长被一风吹散。
学术皮包公司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看到别人发表了什么我也来一篇凑个数。没有主题,没有特色。那样的做法虽然也“可能赚不少生活费养家糊口”,但是那注定是爬不高,走不远的,也不可能有什么东西可以传承下去。
企业家当然也可大可小,但是再小的企业家也有是理想、有格局、有胸怀、有企业文化的。跟皮包公司不是同一个类型。对企业家来说除了赚钱(我们是发表论文)外,还需要操心标签品牌(branding logo),经营战略(management)和长远的市场规划(long term marketing)。有些项目短期可能无营收,甚至可能赔本,但是长远看会有可预期的丰厚回报和可观的收益,那就会有人跟着加盟投资(学术上有人跟从)。皮包公司的主人当然不必操心这些,赚一把是一把。我的建议是如果可能,虽然在学术领域我们都是从皮包公司干起,但是绝不应甘于一辈子做图一时快钱的学术皮包公司,要努力把自己和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利国利己的学术企业家!
【徐杰】
点击阅读原文前往中心网站